陈蕃,字仲举,汝南舆兴人。
(相关资料图)
忠君、报国、辅社稷之危,面君直言,不避生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体现了天中先贤陈蕃的风范。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陈蕃信奉的名言。其家训让陈蕃知道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陈蕃一生也是这样做的。
陈蕃为官光明磊落,高风亮节,刚正不阿,功绩卓著,被誉为"不畏强御的陈仲举。"《世说新语》这样描写陈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胸怀天下大志
自古以来,好家风靠的是一代一代的言传身教。父辈们的一言一行,潜意识地影响着后人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据史料记载,陈蕃是被举孝廉步入官道的。孝行为先,他的入仕自然与家风有关。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陈蕃的信奉的名言。陈蕃15岁时,曾经悠闲地待在一间居室当中,他父亲的朋友、同郡的薛勤来看望陈番,见陈蕃读书的院子里杂草从生,污秽满地,根本没有打扫过。他就对陈蕃说:"你为什么不洒一洒水、打扫一下来接待宾客呢?"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应当打扫天下,应该关心国家大事,为什么要打扫一间居室呢?"
这个回答让薛勤很吃惊,一方面他知道自己这个故人之子胸怀天下,是一个有大志的人,另一方面,他发现故人之子不拘小节,没有养成重视小节、小事的习惯。所以,他就对陈蕃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天下的事情比这个院子的事情要复杂得多,你连这个院子都伺弄不好,还说什么扫除天下?"陈蕃听后恍然大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陈蕃听到客人的话,觉得有道理,便马上付诸行动,把自己的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并从此养成了重视细节的良好习惯,直到后来成就一番大业。
敢于"为民请命"
顺帝时,陈蕃官至尚书,但因性格耿直触及权贵,被贬为豫章(今南昌市)太守。当时,豫章有一个著名的隐士叫徐孺子,陈蕃早知其名,到豫章后未入衙门,直奔徐家。陈蕃手下阻拦:"大家都希望您先去官署。"陈蕃回答:"当年周武王在车上看到商朝贤臣商容寓所的门,便站起来致敬,以致连车的坐垫都没暖热。我去拜访高人,有什么不行呢?"
在豫章当太守期间,他常邀请徐孺到他官邸做客。由于两人都是有见识的正直士大夫,所以常彻夜长谈。唐人王勃在他那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中有两句话:"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其中的徐孺就是陈蕃最尊敬的学者朋友。陈蕃一生不喜欢应酬,更不招待宾客,但对徐孺例外。他每次请徐孺过来,两人都相谈甚欢,忘了时间。为此,陈蕃特意为徐孺准备了一张卧榻,让他留下过夜。等徐孺一走,陈蕃就把卧榻悬挂起来,直到徐孺再来,他才放下来。由此看出陈蕃求贤若渴,力求"澄清天下"的强烈心愿。
一度得到汉桓帝信任而官至太尉的陈蕃,对待外戚、宦官专权敢于以死相争、寸步不让,对待同僚能够礼贤下士、奖掖后进。所以,当时正直的士大夫都团结在他的周围,以其为典范。《世说新语》这样描写陈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一生为官清廉
为官期间,陈蕃政绩清廉,不畏强权,曾上书汉桓帝:"以前高祖(刘邦)创立大业,海内人民,如释重负,官吏抚养百姓,如同自己的儿子一样。现在二郡的老百姓,都是陛下的孩子,导致孩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造成的吗?应该严厉责成三府,暗暗考核刺史太守县令长。"
陈蕃曾数次上书,请求皇帝自查得失。结果因上书而招致皇帝多次发怒,官职也因此升降达6次。但他至死上书不停,被世人称为"不畏强御陈仲举"。
陈蕃为人方正,厌恶特权,为太学生所敬重,对汉末士大夫崇尚气节之风影响很大。
家训影响至深
家训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的道德规范和人格素养,一个人的为人之道关键取决于一个家庭的家训。陈蕃的家训,让他成为一个世人景仰的人。他父亲的朋友让他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陈蕃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陈蕃的道德规范和人格素养,对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来说尤为重要。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少年时能纳言,权重时能犯上,被贬时能访杰出之人,好家风直接影响了陈蕃的成长。正是这样的好家风,才使得陈蕃被历史评论为"少有大志,为政清廉,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礼贤下榻"的忠义之士。
此外,驻马店演艺中心排演的大型古装廉政豫剧《陈蕃》,着力表现了陈蕃"爱民、亲民、为民"的情怀,讴歌了他"勇于担当、不畏权贵、冒死进谏、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该剧曾荣获黄河戏剧节金奖、省戏剧"文华大奖"。不但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进行了汇报演出,而且被省纪委评选为"清风中原"廉政题材优秀剧目,在全省开展巡演。
近年来,驻马店市和平舆县相继成立了陈氏文化研究会,其宗旨在于开展陈氏历史文化研究、搜集和整理陈氏族谱、姓氏方面的资料,建立全国陈姓信息资料网络,开展姓氏寻根咨询服务;积极进行横向联系,沟通海外华侨、华人与驻马店的联系,以达到宣传驻马店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