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张骞,一匹瘦弱的老马,一支掉了漆的节戎,一抹孤独的夕阳。 两次出使西域,只为王上的一个使命,行走在黄沙漫漫的西北的大漠上,风餐露宿。匈奴的王把他软禁起来,也没有磨灭他的决心和意志。他是最伟大的行者,他走过的路叫丝绸之路。把他坚韧的脚步,一步一步印了沙漠里,任风沙吹不走,埋不沒。影响后世千百年。
2023年4月2日下午,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主办,历时两天的张骞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城固县圆满落幕。来自中科院和多所名校的专家学者云集,围绕张骞和丝绸之路问题发表了70余篇报告,内容涉及多个学术领域,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讨。
(资料图片)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张骞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规模和声势都比较大,专家大咖云集、学术氛围浓厚,历年来尚属首次。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汉中张骞作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意义深远,影响不容小觑,无论了解丝绸之路,或者了解汉中都该从张骞开始。如何更好的利用悠久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张骞精神、打造汉中文化旅游大IP,繁荣文化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或许值得思考重视。
历史上的外交牛人和“带货达人”
张骞,这个吃了很多苦男子,历史上并没有非常显赫知名,甚至没有记载他出生于哪一年?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开笔就写:大宛之迹,见自张骞。称赞其:持汉节不失。
我不知道,他走在那片孤独的荒漠里,胡帐子里的犬牙和灯火映红那片天。会不会,想念故乡,那漫山遍野的油菜花......
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流传千古的丝绸之路,足迹到达过车师、龟兹、大宛、楼兰等地,探索了关于西亚和欧洲地区的相关信息。
至此,在这条富有传奇色彩的路上,异国商人,趋利而来,相望于道。中国的丝绸、漆器以及冶铁技术随着张骞当年的足迹西出阳关,西方的皮毛、马匹、瓜果、珠宝香料等也向中原纷至沓来。
陕西理工大学汉文化研究院梁中效教授比喻说,张骞不仅仅是外交牛人,同时也是美食带货达人,除了葡萄、黄瓜、核桃之外,还带回了今天年轻人吃火锅不可缺少的蘸料灵魂——大蒜、香菜、芝麻等等,可以说是改变了当时国人的饮食结构。
公元前114年,这位男子走完了他卓越的人生旅程,安息在家乡汉中城固的绿野平畴之中......
如何用好历史名人效益?
历史名人资源,是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加强对当地历史名人资源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果。
提到孔子,就想到了曲阜;提到杜甫草堂,就想到了成都;提到包青天,就想到了开封府……因一人而名一城,历史名人所带来的“文化力量”显而易见。
对名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无疑是提升当地旅游知名度、增加旅游文化底蕴的良好途径。
主要从事旅游经济和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蔡文辉一针见血的指出,张骞作为汉中市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理性审视当地旅游资源开发构成序列时会发现,发现其并没有利用好,文化效应极为有限,城固张骞(墓)纪念馆是目前汉中17个4A级景区之一,仍然只是限于静态观光,收益主要也还是门票,距离资源本身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仍有较大差距。
从2019年,由中宣部电影频道和汉中相关方面联合摄制的张骞系列电影《凿空者》,在张骞故里城固县完成拍摄。2021年,“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动漫IP数字化3D文创藏品亮相首发。到张骞和一带一路论坛研讨相关活动每年也举办的越来越有声有色,不难看出,汉中和城固也做出了不少努力。
如何深度开发张骞名人资源,使其成为汉中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亮点,蔡云辉建议要深入挖掘张骞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内涵,着力构建名人文化旅游品牌系统,准确定位提炼核心价值,科学保护和打造张骞文化品牌。关注社会生活热点关注大众趣味,结合张骞名人、汉中城固、丝绸之路主要因素,整合资源,创新创意进行综合系统开发。
除了景区和遗迹开发之外,包括城市形象、标识物、地域产品商标保护和相关主题文化活动如特色歌舞、餐饮、公祭及研讨等等都需要重视和凸显......
华商报记者 韩丹 编辑 姜磊